Hermit

totally a Sci-Fi fan

不是我不想喊爸爸妈妈,只是我无法开口(电影《我是谁的宝贝》影评)

我很少写影评,因为更少看文艺类型电影。我是个俗人,俗人一般只看商业片。

 

不否认看《我是谁的宝贝》这部电影,六成是为了主演去的,三成为了宣传片里说的关注自闭症,一成是为了公益。

 

影片立点众多,要铺展开来叙述,每点都可以拍上十七八部电影。所以就先自闭症这点来谈谈。

 

影片主角是一个渔夫,常年捕鱼在外,多则一个月,少则两个礼拜都不在家,而家里只有妻子和患了自闭症的女儿。主角赵毅深爱他的女儿,但是他不理解也不承认自己的女儿有自闭症。

 

但是电影中貌似没有提到“自闭症”这个名词,现实中很多人都和赵毅一样一点都不了解它。

 

这里我要说一句,在中国传统观念来看,“病”这个词就代表着“不好”,不仅是它带来了伤害,更在人们朴素的潜意识中觉得“我为什么生病?一定是上天在惩罚我;为什么上天要惩罚我?因为我做了错事”。这样的逻辑不仅是生病人的,更是周围人看待生病人的。“为什么他/她会得这样的病,是不是做了什么孽啊,是不是她父母做过错事,报应在孩子身上了”。

 

影片开头主角和妻子吵架,她妻子就提到,在丈夫离开的期间,她孤身带着患病的女儿,周围的人还对她们指指点点。不仅要承受孩子病情带来的痛苦,丈夫在生活中的缺失,还有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。

 

但提到了一点,她带着女儿去过康复中心,但是为什么直接送孩子去治疗呢?因为丈夫的固执和反对。赵毅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病,觉得康复中心是治疗精神病的地方,让孩子去那儿就等于承认孩子有病,有精神疾病。

 

这里赵毅的思想中不仅有我上述提到的觉得病是“不好”,还有对于精神病的误解,对自闭症的无知。疾病起先都是客观,物理上的。自闭症患病机制虽然目前没有很准确的定论,但是普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,由于基因等等客观物理方面的因素引起的,是一种发展障碍。因为国内也有叫“孤独症”的,所以很多人望文生义觉得是后天由于家庭,教育等环境引起的。其实这种理解完全是南辕北辙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查找,我说的可能并不很准确。

 

它的患病概率其实挺大的,万人新生儿中就会有2~3人患病。普遍认为越早治疗约好,程度严重的需要专业,经过相关培训的医师进行治疗,通过特殊的手段来帮助孩子成长,帮助他们培养语言和运动能力,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。

 

影片中果果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,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和认知障碍(对爸爸妈妈和张老师的说话没有一点反应),刻板的重复一些事(画画)语言发声障碍(一直不开口说话)少量表现暴力倾向(悦悦失踪后,对张老师还有爸爸的拳打脚踢,在医院被穿戴防护衣物,以防伤害别人和自己)。

 

这些表现都是自闭症的典型症状,影片表现的很全面,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我记错,影片全片都没有出现“自闭症”这个词,都是在影片介绍中出现的。如果在影片中适当增加解释果果病情的场面,或许能更多使观看的人对这种病有所了解,更能使观众了解电影的主旨。

 

影片后段赵毅终于想通,将果果送进了专业的治疗机构,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,得到了很大的改善。希望能使更多人放下对“自闭症”的偏见,让更多患病的孩子像影片中的果果一样能够得到合适的治疗和帮助,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。

 

整部影片立意很多,但是大家目前的关注点都在“狗”的身上,而忽略了这部公益电影其他的要点。希望借此影评能让大家关注到影片中其他的闪光点。

 

关于其他的立意,“空巢老人”“失足青年”会陆续写的。

 

《我是谁的宝贝》这部电影纵然有很多缺点,但是是一部好片,因为它能让你变得更好。公益电影,是一面镜子,能照出你心灵上的尘垢。如果只是为了“刺激”“打斗”,又何必去看呢。看了电影,有所思,有所得,借此拂尘明镜,才是公益影片的目的之一。


评论

热度(18)